微商城内容运营说白了无非就两种方式: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围绕“公众号”而写。这一类内容偏局限,简单来说就是以文案、段子、追热点等方式,追求着如何写出10W+的文章,如何建立人设,如何互动。
第二种,高阶版,融合APP、H5、小视频、直播等,偏理论和综合,可以收集很多不错的案例,只是看多了BGC、PGC、UGC,听上去很高大上,捧着一堆理论知识除了可以用来吹牛逼,并没有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卵用。
而微商城运营,形式上却恰恰区别于以上两种,尤其是在内容上,对我们来说,商家和买家都是我们的用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其需要将商家与买家相融合,搭建两者的关系桥梁。
曾有人争论究竟内容是目的还是手段,我认为要看谁来做,如果是知乎和今日头条,内容必然是目的,当然也不排除广告的植入,但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内容毫无争议,就是手段,不以卖货为目的的内容都是扯淡!
下面说说微商城运营四要素:
1. 明确用户定位(买家画像)
首先,你都必须要明白,你商城里的内容做给谁看,即用户定位。且电商平台的用户定位可能相对更复杂一些,它不再是单纯的身份,而是综合了“你是谁”,“你在干嘛”,“你有什么特点”三种因素后的交集。
你是谁,包含性别、年龄、地区、收入,这部分数据属于静态数据,因为相对比较容易获取,久而久之,大多数产品和平台就把这部分数据称为买家画像了,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动态数据;
你在干嘛,属于动态数据,包含用户的浏览习惯,搜索路径、收藏习惯等,这部分问题和数据我个人认为更适合整体网站规划来做参考,只要了解自家平台的流量分布情况就好了,毕竟大多数用户的路径是大同小异的;
用户有什么特点,这部分是最关键也是最有价值的,但是往往也是最难获取的,数据会呈现一些蛛丝马迹,但并不足以让你下判断和决策。
2. 内容的组织
当你已经知道你的用户是谁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他组织合适的内容。关于电商平台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产品,他们来自于后端的商家,而你的任务就是怎样在合理范围内帮助这些产品更好的售卖。
也就是说,并不是单纯的组织几场活动,搭建几个页面就完事了,尤其是商家,很多商家并不清楚自家的产品该如何去展现,这个时候,就需要内容。而这时候的内容,对买家来说,是平台的专业背书和丰富程度;对卖家来说,带来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和品牌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后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好商好品好力度来供你完成更好的内容组织。
内容组织的维度有很多,不同行业也会有一些区别,我能想到的比较常规的几种:
按时间:上新、爆品、清仓、节日,要求对商品和控价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按热点:某韩剧炒火的一些周边商品,例如有一段时间的咬唇口红,要对市场有一定敏感度;
按资质:专利、品牌、某知名企业供应商或代工厂,前提是要对商家有足够的了解;
按品类:真丝专场、明星同款专场等;
以上只是部分维度,当然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产品和内容的细分或许会减少表面上的流量数据,但长此以往带来的确是高转化和忠诚度。当然,内容按照一定的维度组织起来仅仅是第一步,还属于内容提炼的阶段,想要更好的包装,一定是需要把最能够抓住买家眼球的卖点提炼出来。除了对产品的了解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文案功底,对谁说?怎么说?说什么?
3. 内容的展现形式
当你有了一堆内容,也可以称它为素材之后,下一步要思考的就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被你的目标买家看到,每一种形式都会有不同的受众,也会存在不同的利弊。
(1)频道页
所有电商平台都会存在频道页,可以是在最初产品构建的时候就存在,也可能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增加或者减少,频道页上的展示更固定,更能让买家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决定了产品调性,同时也可以起到更好的分流作用,劣势是能玩的花样有限
(2)营销活动页
通过上面第二点讲到的不同维度和节点来展现不同的产品内容,选题是否正确,利益点是否买单,时间是否合宜,页面的设计是否舒适,长度是否会导致买家疲劳,增加选择困难等等,必须要经过一次次的实操积累,以及对数据精确的解读后的经验,而不同目的的活动势必带来的数据结果也是不同的。
(3)图文形式
越来越多的淘宝达人、专业主流媒体挤破头的想要在电商平台上分一杯羹,甚至出现小红书、什么值得买这些垂直内容平台,发推文虽然看上去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情,但在这种微信封闭式的场所,通过切断对比,减少买家的决策成本,实际上提高了转化,尤其是或专业、或文艺、或逗逼的文字性引导,有时候更容易引起买家共鸣
综合以上几点,我总结了一个公式如下:
最后想说,无论你在做哪种内容,都一定要明确你的内容为谁而做,为他组织适合的内容,找到最适合的方式让他看到。如果能够为此买单并愿意主动传播你的内容,那么,你就成功了!